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。在21世纪的今天,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,农业这一古老而基础的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智慧农业,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,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,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,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
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培育新产业新业态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促进农民增收。
“双节”即将来临,青岛市设施蔬菜进入栽培管理和增产增效的关键时期。农业增效,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。青岛通过实施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带动起青岛市1.6万个合作社、4.3万个家庭农场共2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。
在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,以前洼村为核心的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抬眼望去,大棚整齐排布、绵延不绝。目前,示范片区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.6万亩,建有大棚2400余个,是全国“釜山88”单一品种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,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.8亿余元。
采摘、收购、打包、运输……自10月起,这里的小番茄进入收获季,整个片区都忙碌起来。由于土壤、气候适宜,加上先进的管理技术,这里的小番茄“釜山88”畅销国内市场。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介绍,在村党支部带领下,村庄从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,但规模一直比较小。2016年以来,崔家集镇以前洼村产业园为中轴,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,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之后,持续引进智慧农业、冷链仓储物流、电商运营等项目,不断提升小番茄全产业链水平。如今,“崔家集西红柿”已打造成为“地标”农产品,产业科技化、产业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成效明显,大棚亩均(按种植面积)纯收入达10万元,创造就业岗位2600多个。
规模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。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,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其“长期性”一方面是要经历5年至8年的过程来平衡成本,另一方面则是其一次性投入后,设施可用长达20年以上。由此可见,无论从控成本还是增效益的角度,保持一定的规模是发展设施农业的理想方式。青岛在全国率先设立“设施贷”,对建设主体实行贷款贴息和授信贷款支持,并将设施农业配套机具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范围,以此为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助一臂之力。
备案号:京ICP备2024050808号-2联系电话:15811512873邮箱:57603058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