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山东省发改委连续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和《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,标志着齐鲁大地农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。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,即将于2026年6月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智慧农业博览会,正成为观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绝佳窗口。这场以"从大田作物到设施农业"为主题的行业盛会,将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。
**大田作物的数字革命**
在德州齐河县的万亩麦田里,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正在执行每周例行巡检。通过分析作物长势数据,智慧农业云平台自动生成变量施肥方案,指导农机精准作业。这种被称为"数字大田"的模式,已在山东16个产粮大县推广,平均降低化肥使用量18%,增产约12%。山东省农业厅2025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,全省已建成高标准数字农田超过800万亩,物联网设备部署密度达到每百亩5.2个监测点。
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是另一大亮点。在潍坊寿光市,装有北斗终端的拖拉机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,播种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。这种技术不仅解决传统农机作业中的"重漏"问题,更使夜间作业成为可能。据参展商山东雷沃重工透露,他们将在博览会现场演示最新一代无人驾驶收割机群协同作业系统,该系统支持最多15台设备编队运行。
**设施农业的智能跃升**
当大田作物迈入数字化时代,设施农业已开始向智能化阶段进化。在临沂市兰陵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全封闭植物工厂采用多层立体栽培,通过LED光配方调节、营养液在线监测等技术,使生长期缩短30%,单位面积产量提升5倍。这种完全摆脱自然条件约束的生产方式,将在博览会设立独立展区进行实景展示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"云棚"系统的普及。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智能控制设备,普通大棚可升级为会"思考"的智能生产单元。淄博某企业开发的AI病虫害诊断系统,仅需拍摄叶片照片就能识别28种常见病害,准确率达93%。这些技术突破正改变着"寿光模式"的内涵——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品质与效益并重。据悉,2026年博览会将首次设立"设施农业黑科技"专区,集中展示新型补光系统、气雾栽培装置等前沿装备。
**产业链的数字融合**
智慧农业的变革远不止于生产环节。济南市章丘区的大葱产业互联网平台,整合了从育种到销售的17个关键环节数据,实现全链条可追溯。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实时市场价格、物流调度等信息,使农产品溢价能力提升25%。这种"产业大脑+数字基地"模式,将成为博览会重点推介的解决方案。
在产后处理领域,潍坊诸城开发的果蔬智能分拣线,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,可同时识别糖度、酸度等8项内在品质指标,分拣效率达每秒12个。与之配套的冷链物流监控系统,能实时追踪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,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稳定。这些创新成果都将在博览会现场进行动态演示。
**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**
山东省出台的系列政策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《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成50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,对物联网设备给予30%的购置补贴。值得注意的是,济南市额外推出"数字农业券"制度,中小企业每年可申领最高20万元的数字化转型补助。
市场力量同样活跃。中国移动山东分公司将展示基于5G专网的远程养殖监控系统,而海尔集团开发的农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已接入超过50万个设备节点。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也不容忽视,齐鲁银行推出的"智慧农田贷"允许用物联网设备作为抵押物,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。这些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,将在博览会期间通过20余场专题论坛深入探讨。
**挑战与机遇并存**
尽管发展迅猛,智慧农业仍面临现实瓶颈。设备维修响应不及时、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着技术推广。对此,山东省农科院将在博览会发布《智慧农业设备兼容性技术规范》,试图建立行业统一标准。另一个焦点是数字技能短缺,调查显示全省仅41%的新型职业农民能熟练使用农业APP。为此,博览会特别设置"数字农技培训角",邀请专家现场教学。
放眼未来,2026济南智慧农业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技术展示,更是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生动诠释。当无人机巡田成为常态,当手机变成新农具,这场由数字技术引领的农业变革,正在重新定义"面朝黄土背朝天"的传统农耕图景。正如参展商所言:"我们不是在销售设备,而是在推广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。"这种转变背后,是中国农业从"看天吃饭"到"知天而作"的历史性跨越。http://iesoexpo.com/
备案号:京ICP备2024050808号-2联系电话:15811512873邮箱:57603058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