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会新闻

展会新闻网站首页 > 展会资讯 > 展会新闻 >

中国梦,农业梦!2026山东济南智慧农业博览会破解农业前沿技术新风尚
来源:网站管理员日期:2025-10-22 11:53:19

在齐鲁大地的初夏时节,2026山东济南智慧农业博览会如约而至,这场以“科技赋能农业·创新引领未来”为主题的盛会,不仅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,更是“中国梦”与“农业梦”交织的生动实践。走进济南国际会展中心,无人驾驶拖拉机、AI病虫害诊断系统、垂直农业工厂模型等3000余项前沿技术集中亮相,勾勒出一幅“未来农场”的智慧图景。这场博览会正以三大创新维度,重新定义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。

**数字农业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跨越** 
在数字农业展区,山东省农科院带来的“星-空-地”一体化监测系统引发围观。这套系统通过北斗卫星、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联动,每6分钟更新一次田间数据,将土壤墒情、作物长势等参数转化为可视化图表。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如何根据系统预警,在玉米大斑病暴发前48小时精准施药,较传统方式减少农药用量35%。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则展出了“农业元宇宙”平台,农民通过VR设备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方案,提前规避风险。正如农业农村部2025年发布的《数字农业蓝皮书》指出,我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1.2万亿元,这些技术正让“手机种地”从概念变为日常。

**装备革命:智能农机改写农业生产逻辑** 
潍柴动力展出的L4级无人收割机成为焦点,这款搭载激光雷达和5G模块的设备,能自动识别作物成熟度并规划最优收割路径,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中联重科的水肥一体机器人,其根系扫描精度达0.1毫米,可针对每株作物定制营养方案。博览会现场发布的《2026中国智能农机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自给率已从2020年的48%提升至82%,破解了“无机可用”的困局。这些“钢铁新农人”的普及,正在消弭城乡生产效率的鸿沟——在寿光智慧农业产业园,机器人日均管理60亩大棚,单位面积产值达到传统模式的5.3倍。

**绿色转型:循环农业点亮可持续发展之路** 
博览会特设的“双碳农业”专区,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生态解决方案。青岛某企业研发的“藻菌共生”系统,利用微藻吸收畜禽粪便中的氨氮,转化出的生物蛋白又可反哺饲料生产,形成零污染闭环。南京农业大学带来的“光伏稻田”模型,通过在稻田上方架设透明太阳能板,实现“发电+种粮”双重收益,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提升210%。这些创新印证着《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纲要》的实践成果:截至2025年底,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7年负增长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%,农业正在从“资源消耗型”向“环境友好型”蜕变。

这场博览会不仅是技术的秀场,更是理念的熔炉。在同期举办的“智慧农业百人论坛”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指出:“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重构,这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与农民形成创新共同体。”事实正是如此——山东省已建成47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,带动12万农户接入云平台;拼多多等电商企业设立10亿元智慧农业基金,助力技术下乡;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培养15万名“数字新农人”。这种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,正是“农业梦”照进现实的关键支撑。

当夕阳洒向展馆外金黄的稻浪,博览会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:中国农业已站在历史性跃迁的临界点。从“面朝黄土”到“面向屏幕”,从“经验种植”到“数据决策”,这场由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驱动的农业革命,不仅关乎粮食安全的根基,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技注脚。正如一位参展老农在体验智能灌溉系统后的感慨:“现在种地就像指挥交响乐,每个环节都精准合拍。”这或许就是对“农业梦”最朴实的诠释——让最古老的产业焕发最年轻的生命力,让田野上的奋斗者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。在这条充满希望的智慧农业新赛道上,中国正以创新为犁,耕耘着属于全人类的未来粮仓。


Copyright ©山东智慧农业节水灌溉温室大棚博览会 版权所有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凯旋大街18号

备案号:京ICP备2024050808号-2联系电话:15811512873邮箱:576030584@qq.com